《潮》致敬父辈牺牲奉献
上世纪50年代起,杭州萧山人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仅仅依靠双手,克服一次次失败完成了先后三十余次大规模围垦,围得总计54.61万亩土地,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誉为“人类造地史上的奇迹”。
电影《潮》出品人、总制片人、浙江潮都传媒责任有限公司董事长金光炎在谈及筹备影片的初衷时表示,《潮》的题材立意宏大,“萧山围垦”的故事如果没有被继续的拍摄、记录,很可能被我们的下一代遗忘:“正是因为上一辈完成了如此伟大的壮举,才造就了现在萧山优越的发展基础。希望这部电影能为我的家乡,为全社会留下思考,这也是我多年来的心愿。”[1][1]
诗意化影像讲述中国故事
电影围绕“家园”、“生存”、“信念”三大创作关键词,讲述了一个失败但仍然充满希望的故事,以诗意的影像如画作般缓缓铺开。
导演万波介绍,电影在叙事上,以小见大,没有采用宏大历史的架构,而是聚焦群像式的普通人物,借助双重视角的交织呈现,力求以现代性思维站在当下现实语境真实回溯历史。在电影美学上,注重还原本土的生活、描绘围垦的环境、呈现鲜活的群像、展示劳作的身体。[2][2]
同时,本片也是第一次将钱塘江大潮搬上银幕。钱江潮被誉为“天下第一大潮”,自古以来都是壮阔的自然奇观,至今每逢秋季观潮人络绎不绝。影片力求通过银幕影像让观众领略钱江潮优美、壮阔、汹涌的奇观景象。
电影《潮》追求以现代性影像讲述中国故事,践行江南美学实践,以诗意化影像构建独属于江南风貌的地域性艺术表达,是一部在中国当下新主流意识形态下同时具备现代感和本土感的电影作品。[2][2]
幕后汇聚强大专业力量
《潮》的演员阵容囊括王铮、陈雨浓、刘陆、王艺荻、姚安濂等演员,表演组合具有新鲜感。主创团队更是汇聚学院派和幕后一线人员的强大专业力量,共同为影片打造精品化质量。[2][2]
剧本的创作
剧本创作过程中,编剧卢乙莹始终与导演紧密合作,史料的搜集工作贯穿整个创作过程,甚至在拍摄期间仍在持续优化与调整。
资料来源主要包括几个方面:首先是官方资料,编剧查阅了萧山地方政府及相关历史档案馆、图书馆所收藏的《萧山围垦志》,这些珍贵的文献帮助主创团队深入了解围垦事件的历史背景及技术发展脉络。
与此同时,主创团队多次前往萧山实地调研,倾听当地老人讲述他们亲历的围垦岁月。其中,一位长期致力于围垦口述史整理的老人,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使编剧得以勾勒出更具群像感的人物图谱。
此外,卢乙莹还主动搜集各类民俗小册子,在破旧泛黄的书页中,她意外发现了一首古老的民谣。这段质朴而富有诗意的歌词最终被融入影片,使历史的记忆在影像中得以延续。起初,她想把自己了解到的这段历史中最感人的部分都写进故事,“后来发现其实不是这样的,我认为这个片子不是为了照搬历史,而是应该具备一种史诗色彩。”在调研过程中,最打动卢乙莹的一幕,是在一个简单的会议室里,几位年近百岁的围垦老人,精神依然非常矍铄,兴致勃勃地讨论当年的经历。与卢乙莹想象中不同的是,他们很少提及当年的困难,而是更多地流露着自豪与满足。尽管生活艰难,他们依然感到骄傲,因为他们参与了改变家乡命运的事业。
这帮助她转换了思路,曾经一度想要挖掘苦难,寻找典型人物。但“围垦精神”真正伟大的,或许是他们将这种困难仅仅视作生活的一部分,就像吃饭、睡觉一样自然。这是一种朴素的英雄主义,让漫长、艰苦的围垦岁月就像春天翻地,埋着对未来和家园希望的种子。[5][5]
走出象牙塔
另一个让万波坚定要把这件事做成的原因,是他想要带师生共创的想法。
刘智海导演曾经带领中国美院的师生拍摄了电影《云霄之上》,荣获第十一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以及“最佳摄影”三项大奖。这部只有300万的成本的战争片,离不开30位美院老师和35位在读学生的支持。万波也曾参与其中帮助拍摄,他深受这种创作模式的启发。
组建《潮》的制作班底时,从导演、编剧、摄影、美术到制片、剪辑、调色等,每个岗位几乎都由浙传的老师或学生来担任,整个团队大约有200人,其中师生占了一半。
当提出这样的想法时,万波受到了很多同事和朋友的质疑,主创团队中,很多老师包括他自己都是第一次拍摄长片,更不用提学生。“你相信我,你这个事情肯定做不好的,”一位学校里的前辈以过来人的口吻劝阻他,对方认为,这样一部难度颇高的电影应该交给更具经验的团队。
万波只是回答,“我觉得我能做好。”至于这份信心从何而来,他也说不清楚。[5][5]
全实景拍摄
《潮》采用全实景拍摄,包括要在真实的滩涂中筑起一座堤坝。美术指导田智元向万波建议,传统的操作方法都是在摄影棚里搭建,但万波坚持采用实景搭建。剧组无法依靠人力去完成这样的工程,于是动用机械设备,比如挖土机和钢板,来加固堤坝,整个堤坝搭建过程大约花了半个月,计划也从原先的100米调整到50米,而现实中的围垦通常都是以公里的单位去修建堤坝。
在江边拍摄,每天都要与潮水抢时间。有一次,摄影组在江边拍摄春婵放花灯的侧面镜头,一条镜头的时间,潮水就从工作人员的小腿涨到腰部,马上就要淹到摄影机的云台,工作人员时刻准备等导演喊“咔”,撤走机器。每拍一条,就要往岸上退四五米。[5][5]
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钱塘江大潮不仅是热门景点,也是媒体刷屏的“常客”,被誉为“天下第一潮”。电影《潮》作为首部聚焦钱塘江大潮的电影,以杭州萧山围垦为历史背景,讲述了生长在钱塘江南畔的沙地人为守住仅...
今日的钱塘江畔,千万游客举起手机,屏息等待那道横贯天际的银线。可谁曾想,六十年前的同一条江边,惊涛拍岸声里裹挟的,是生死存亡的呐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