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瑾 (1984)

  • 中国
  • |
  • 传记  历史  战争
  • |
  • 1小时57分钟
  • |
  • 胶片 
暂未上映
不能评分
看过
1想看

导演创作花絮

谢晋和秋瑾同为浙江上虞人,现都属绍兴市管辖。据传谢晋的祖父早年曾与秋瑾一起在绍兴大通学堂教过书,与徐锡麟也交往甚密。[1][1]

2023年末,电影表演艺术家王馥荔在谢晋诞辰100周年纪念暨“与时代同行”电影发展主题研讨会上回忆这位电影大师时说道,“谢晋导演在创作时是有脾气的,但他的脾气从来不针对某个人,而完全是为艺术而发。在拍摄电影《秋瑾》时,有一场决定人物后续不同命运的重头戏,谢晋导演非常重视,但是道具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他非常生气地发了火,但后来冷静下来,他就让道具师再重新准备,然后对工作人员们说:‘你们辛苦了,先卸妆,明天准备妥当了再拍。’”[2][2]

鉴湖女侠的“朋友圈”

吴芝瑛是京师大学堂总教习吴汝纶的侄女,她对秋瑾后来的思想产生了关键影响,不仅常常推荐好书给秋瑾,还在交谈中有意分享开明新知给这个未完全找到人生方向的女子,共同思考和讨论。可以说,秋瑾的觉醒几乎就是在一次与吴芝瑛的长谈后开始的。她意识到:自己经受的所有痛苦,原来都是可以避免的,前提是所有人都醒来反抗。1904年春,秋瑾决定留学日本。行前,她与好友吴芝瑛、荻子等人置酒饯别于北京城南陶然亭,吴芝瑛即席赠联一副:“驹隙光阴,聚无一载;风流云散,天各一方”。秋瑾则填了一阙《临江仙》,惜别众友人:“把酒论文欢正好,同心况有同情。阳关一曲暗飞声,离愁随马足,别恨绕江城。铁画银钩两行字,岐言无限叮咛。相逢异日可能凭?河梁携手处,千里暮云横。”[3][3]

秋瑾与鲁迅也有一些交集。两人先后留学东瀛,曾有两个月的同学时光,秋瑾大鲁迅六岁,鲁迅尊称秋瑾为秋瑾姑娘。所以鲁秋虽系同乡,却非政治上的同类。他们选择的人生道路也截然不同。一个成了中国妇女界为革命牺牲的第一人,一个则成为以笔作枪唤醒国民的文化旗手。秋瑾去世十二年后,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小说《药》,主人公是为革命牺牲的夏瑜,秋瑾正是夏瑜的原型。他对自己作品中的夏瑜怀有深深的敬意,并且坚信革命者的鲜血不会白流。但鲁迅对秋瑾之死有着复杂的情感,小说里的革命者纯洁热烈,试图用生命唤醒民众。但夏瑜的沸腾热血,却被一大群痴钝的人引颈觊觎着;头颅落地血还未冷,就被一些愚弱者当成了医治痨病的稀奇药引。这样的革命,只能是悲剧结局,而他们的血也就算白白流掉。鲁迅反对一切无谓的牺牲,对追捧者尤其警惕。在鲁迅看来,行事高调的秋瑾是被同志们捧杀的,“叫喊几声的人独要硬负片面的责任,如孩子脱衣以入虎穴,岂非大愚么?”鲁迅看到了秋瑾殉国背后的荒诞与苍凉,指引人们质疑一切崇高的狂热。[4][4]

...详情

经典台词

  • 再这么下去,我们当亡国奴的日子,就不远了。 复制 复制成功 复制失败,请手动复制
  • 我和你不一样,我的性子倒是:我不如地狱,谁入地狱? 复制 复制成功 复制失败,请手动复制
  • 世间万物,天下人,贵就贵在一个“心”字。 复制 复制成功 复制失败,请手动复制
  • 我看太太您的命,哪个算命的也算不出来。 复制 复制成功 复制失败,请手动复制
  • 我渐渐感到,文章难以唤醒苍生。 复制 复制成功 复制失败,请手动复制
  • 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 复制 复制成功 复制失败,请手动复制
  • 我们今天开会,不是为了争主权、争自由吗?事到如今,为什么我们大家还不能一致对外? 复制 复制成功 复制失败,请手动复制
  • 你再写一篇新的《警世钟》,震撼一下我们留学生的灵魂吧! 复制 复制成功 复制失败,请手动复制
  • 文,要真才实学,武,要真枪实弹。 复制 复制成功 复制失败,请手动复制
  • 连下雨都害怕,将来怎么打仗? 复制 复制成功 复制失败,请手动复制
  • 等他们长大了,如果清朝还没有倒,就请你告诉他们,为了革命,无数英雄男儿抛头颅洒热血,女子有我秋瑾。 复制 复制成功 复制失败,请手动复制
  • 我们相见何晚,却又离别在即。 复制 复制成功 复制失败,请手动复制
展开
CopyRight © 2022 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官方网站| 京ICP证100935